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团队
一、团队简介
(包括建队历史;现有人员、职称、学位、称号情况统计数据;主要研究方向;文章、专利及标志性项目及成果、奖励数量)
2011年,依托9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,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。目前,该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3人,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,山东省高校“十佳”师德标兵1人,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,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,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均具有博士学位,其中教授5人,副教授6人,讲师2人。
目前团队在教学方面开展的主要研究包括:
1)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相关课程群的建设;
2)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线上线下课程的建设;
3)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、实习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;
4)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。
近五年,团队以科研促教研,取得了不错的教研成果。承担教研项目15项,发表教研论文5篇,获得教学奖7项,出版教材3部。指导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多项,和2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和实习实践基地,指导学生参加 “互联网+”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、山东省大学生高分子使用技术大赛等获奖10多项。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本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建设专业,2020年工程认证获得受理。
二、团队负责人介绍
姚金水教授,武汉大学化学本科,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。山东省教学名师,山东省高校十佳师德标兵,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,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手性高分子的制备、识别、生物降解、光活性涂层方面的研究。
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等十多项研究课题;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,其中 30 多篇被 SCI、EI收录;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9 项。近三年主讲本科生课程《高分子物理》和《科技发展与学科专业概论》,所主编的《高分子物理》教材已经出版 1万多册。
三、团队成员名单
序号 | 姓名 | 职称 | 研究方向 |
1 | 姚金水 | 教授 |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,手性高分子 |
2 | 李梅 | 教授 | 聚合物基碳及其复合材料的电容性能研究 |
3 | 张献 | 教授 | 聚合物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|
4 | 刘伟良 | 教授 | 有机无机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|
5 | 刘钦泽 | 教授 | 聚酚胺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
6 | 刘迎凯 | 副教授 | 高分子RAFT聚合及复合物的合成 |
7 | 乔从德 | 副教授 | 天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|
8 | 李仲伟 | 副教授 | 聚醚及其有机碱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 |
9 | 蔡小霞 | 副教授 | 生物基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|
10 | 杨志洲 | 副教授 | 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,耐高温聚合物 |
11 | 何东新 | 副教授 | 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|
12 | 何福岩 | 讲师 | 手性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|
13 | 杨文轲 | 讲师 | 聚酰亚胺高性能材料 |
四、教研项目(10项)
项目类别 | 题目 | 年限 |
省级 | 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础课增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教学实践 | 2016.1-2018.12 |
省级 |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分析与对策 | 2016.12-2019.12 |
省级 |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实践探索与研究-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| 2020.1-2022.12 |
省级 | 新材料结构分析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 | 2021.1-2023.12 |
校级 | CDOI 工程教育模式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探索 | 2018.01-2020.12 |
校级 |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 | 2020.1-2022.12 |
校级 | 涂料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 | 2020.1-2022.12 |
校级 | 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在《聚合物加工原理及设备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| 2020.1-2022.12 |
校级 |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的研究 | 2019.1-2021.12 |
校级 | 新工科时代的高分子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| 2019.1-2021.12 |
五、教研论文
作者
| 题目 | 杂志 | 年卷期 |
蔡小霞,张献,李聪,刘金华,何福岩,杨志洲,林兆云 | 倡导工程伦理塑造树立科技创新责任—《聚合物加工原理及设备》课程思政建设 | 当代化工研究 | 2021, 08: 113-115 |
乔从德, 杨文轲, 刘钦泽, 姚金水 | 红外光谱在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| 化学教育 | 2021, 07 |
刘伟良,李梅,张献,刘金华,王介峰,沈建兴,刘永德,姚金水 | 新工科升级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_以乳液聚合课程为实施样本 | 教育教学论坛 | 2019, 31: 102-103
|
刘伟良,李梅,张献,刘金华,王介峰,沈建兴,刘永德,姚金水 | 提升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和培养双师型导师的探索 ――以齐鲁工业大学的工程中心共建平台为例 | 教育现代化 | 2019, 30: 3-4
|
蔡小霞,杨志洲,刘伟良,李聪,张献 | 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在《聚合物加工原理 及设备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| 当代化工研究 | 2019, 16: 80-82 |
姚金水, 李梅,张献,乔从德, 刘伟良 | 由聚合物乳液的发展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| 大学化学 | 2011.26:14-16 |
姚金水, 刘建安,李梅, | 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及联合培养研究生 |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| 2011. 30:129-132 |
姚金水, 李梅,乔从德,张献,刘伟良 | 高分子科技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事件给我们的启示——兼谈高分子物理概论部分的讲授 | 高分子通报 | 2010,08:101-103 |
姚金水, 李梅,张献,乔从德, 刘伟良 | 形象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| 高分子通报 | 2010.09: 111-112 |
姚金水, 李梅,乔从德,陈寿花,何东新 |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践——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测试 |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| 2010, 02:88-90 |
六、教研获奖
1. 李仲伟,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,2020.09。
2. 李仲伟,《中国远程教育》杂志社‘战疫’有我,在线同行征文入围奖,2020.11
3. 张献,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三等奖优秀指导老师,2020.11。
4. 何东新,山东省优秀学位学士论文指导老师,2014年。
5. 姚金水,李梅,刘树江,沈建兴,刘建安,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
6. 姚金水,李梅, 乔从德,刘钦泽,张献,陈寿花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探讨”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,2013。
7. 姚金水、乔从德、李梅、张献、李仲伟、刘伟良制作的高分子物理课件在高教课件中获优秀奖,2011。
七、团队编写教材
1. 姚金水,《高分子物理》,化学工业出版社,2016。
2. 周春华、张献、滕谋勇,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》,化学工业出版社,2018。
3. 李仲伟、黄梅英、王富忠,《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》,化学工业出版社,2020。